曾經有研究兒童玩樂和遊戲的學者指出,在一個通常是「大人話曬事」的世界當中,玩樂是兒童參與的一種方式,它可以幫助孩子們發展他們的適應能力,並讓他們在身處的環境中尋找自我。
「玩」有那些種類?事實上,小孩玩樂的方式都會隨著年齡、身體和認知發展、和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。試想想作為大人的我們,小時候都在玩什麼?現在我們又會玩什麼呢?普遍來說,小孩玩耍的強度發展就像一個例轉的「U」型—由寶寶出生初期開始,兒童期時最爲旺盛,踏入青少年時期便開始回落。玩樂大致分為體能性的 、建構性的和社會性的:
種類 |
例子 |
體能性的 |
寶寶出生初期的小踢腳;兒童期時的跑跑跳跳;到孩子開始上學,有了社交時與同學玩打鬧遊戲 (Play Flighting),這些都屬於體能性的玩樂。 |
建構性的 |
這類玩樂的重點在於運用一些材料建構出一些東西。例如繪畫、拼拼圖、 玩沙、玩泥膠等等。 |
社會性的 |
模防遊戲 (Pretend Play)便是最好的例子。小孩運用社會定義的角色和物件進行模仿。我們常說的「家家兒」便是模防遊戲的例子之一。這類玩樂對小孩的認知發展要求較大,孩子要有能力去解釋他人的想法和能夠解讀一些象徵。 |
「打鬧遊戲」還是真的在打架?初爲人父母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很緊張都是人之常情,但動不動便對小朋友的玩樂喊停真的十分掃興呢⋯⋯所以我們要分清打鬧遊戲和打架。除了讓孩子在玩耍時樂在其中,亦能確保他們玩得安全呢!
區分打架和打鬧遊戲的標準:
1.面部表情:孩子們是否面帶笑容,感到愉快呢?
2.角色互換:孩子們是互相打鬧還是只有其中一人在挨打呢?
3.自我障礙:孩子們有否刻意的留力或有裝作被打倒的行為呢?
4.願意繼續:孩子們有否因感到愉快而想繼續打鬧呢?還是很想逃去?
5.吸引人群:孩子們的行為有否吸引圍觀者?或只是孩子們之間樂在其中的打鬧?
6.以分離或繼續結束:結束後,孩子們還是朋友嗎?
五個玩樂小貼士
- 跟隨小孩的步伐
給小朋友準備玩具或材料後,可以靜靜觀察孩子如何運用。若他們沒有「正確地」使用亦不要立即糾正。相反地,讓他們發揮創意,讓他向你展示「新玩法」。
- 慢慢來
不要急著幫孩子,有耐性地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自行解難。任務應具足夠的難度令小孩不會感到沉悶;但亦不要太難,令小孩感到沮喪。
- 閱讀孩子的信號
觀察孩子的聲音、面部表情和動作,特別是當他們未有語言能力時。由此了解他們何時需要幫助、何時感到沮喪和喜歡什麼類型的活動等。
- 定時檢視遊戲空間
小朋友的玩樂空間是否安全?環境會有太多噪音或干擾嗎?這地方較合適一些動態還是靜態活動?這裡有足夠的材料刺激小朋友的好奇心嗎?若我們認真對待這些問題,定時對遊戲空間作檢討,定能讓孩子玩得更有意義!
- 再來一次吧!
對爸媽來說,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樣的事或會感到沉悶。但要緊記,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,重複練習直至他們能夠自己做到時,會為他們帶來成功感。他們練習和掌握新技能的次數越多,他們接受新挑戰和學習的可能性就越大。因此,當您想給小孩買新玩具或把玩具扔去時,不妨了解孩子玩那玩具的進度。
資料來源:
Children and Play – Peter Smith
Photo by Click and Boo on Unsplash
Photo by Allen Taylor on Unsplash
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
Photo by Jelleke Vanooteghem on Unsplash